第二千三百二十六章-《美剧大世界里的骑士》


    第(2/3)页

    套路必须要练,这是习武所走的重要一步。武术的实质就是一种徒手或持器械相互进行格斗的技艺、技能。比如套路中的防守性动作,练习的目的,就是让对方的拳脚打不着自己,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实战中,你若防不住,那是你的功夫不到家,需要再练。进攻招式,也是如此。运动中,应做到:“手似流星,眼似电”、“出手不见手,拳打人不知”,其目的就是让对方招架不了,防守不住,把对方击败。如果对方能够防守住,说明你的功夫也不到家,同样得下苦功再练。

    大凡习武练功之人,都想于武学一道有所造诣然而如何才能莫入歧途,轻步武学之堂奥,就不免使人茫然不知所措了。其实,“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只要细心揣摩,就不难找到步入捷径的“法门”。如若道破“玄机”,不外乎“明理、得法、苦练”三点。这里的关键在于明理与得法何谓明理与得法呢?即是先要明了武学诸流派拳法的技艺特点,其次尚须全面掌握它们之间不同的演练方法及具体要求,最后才是习练者自身依据诸流派不同的技艺特点和演练方法以及具体要求,而进行的持之以恒的不懈苦练。

    就内家武学一宗而言,诸如太极拳和八卦掌,二者都是法天地自然之理,参太极阴阳之秘而成的武学流派,故而都具有内家武学技艺“以静制动、以柔克刚;以慢击快、以短胜长;不重表面筋骨皮的形态、而重体内精气神的充实”的共同特点。是以,在演练时的行拳走架中,均遵循“心静神凝、体松轻灵;呼吸有序、纯任自然;以意行气、以气运身;神形兼备、内外合一”的锻炼法则。然其在演练时的具体要求上则各具其微,如太极拳对身法的要求是“立身中正”,而八卦掌却要求“上逆下顺”;太极拳在步法上循“S”型运转,而八卦掌却是“围圆而换”;太极拳在演练时的速度上力求“轻柔匀缓”,而八卦掌却讲究“迅捷轻灵”……可见,明理与得法对于初学者来说,当是重要之极!这就是武学中所指的“规矩”。

    此处所说的“规矩”,不是狭义的“动作规范”,而是广义的“理法规范”,亦即狭义的动作规范,当属于广义的理法规范范畴。也就是说,在进行任何流派技艺的研练时,仅做到其动作本身的规范性,只是达到其理法规范性的要素之一,只有做到其理法的合乎规范,才为步入武学堂奥,找到了通微的捷径。

    怎样才能使理法合乎其规范呢?

    确切地说,一是不得违背拳理,二是研练方法须得当,三是动作应力趋规范。若具体一些说,拳理要求拳势“绵绵不断”,自然就不能变成“节奏分明”;研练方法要求“身随腰动”,同样不能变为“身随步动”;动作要求“弧型运转”,亦不可变为“拳走直线”……如若反其道而行之,终将是南辕北辙,越走越远,再苦练又有何用?足见,“蹈循规矩”固然重要,但是相对来说,“合乎规矩”则更为重要。为此,习武练功的第一至要当是:循规矩须先合规矩,不知此义,难近“道”矣!

    而托尔就属于守规矩的那种人。

    这里的守规矩,不是说死抱着那些所谓的套路不放,而是遵循一定的规律。

    比如,当一个人攻击你的时候,他的身姿脚步,甚至于眼神都有迹可循。毕竟发力的逻辑是相通的。

    最典型的就是拳击手挥拳。

    首先,站立时双腿分开与肩同宽或者略宽于肩,后滑半步做一个旋转。前脚保持15度角,后脚保持45度角。同时,腹部收紧,稍微有一点微微的弓背,后手夹住肋骨握拳,把肩稍微提一点点夹住肋骨护住腰,前手稍微往前抬一点。起拳时,左脚向前迈出一小步,同时右脚向外旋转,为接下来的动作做好准备。左手在胸前向下摆动,作为平衡手,右手握拳,从下向上挥出。当你的拳头已经举起,准备攻击时,需要紧握拳头,以最快的速度推进前臂,并保持身体平衡。在推进过程中,拳头应与肩部齐平,以便于后续的出拳动作。同时,脚部也需要配合身体向前移动,为出拳提供更多的力量。当推进过程中,你的拳头需要加上一定的角度,以使攻击力更大。在出拳时,身体其它部位保持稳定,以免影响拳头的力度。右手臂与拳头作为一条直线,向外挥出,角度约为45度,同时左臂向后摆动,保持身体平衡。正确的出拳应该是小腿蹬地,同时转胯转肩。手臂手腕绷紧其实是保证最后把力量打出去和保护手不因出拳而受伤。出拳是多部位一同发力,脚掌蹬地,小腿发力,转腰胯,转肩,转拳才组成真正的有力的一拳。收拳是结束时需要做的一个动作,需要回到原位,以免让对手有机可乘。收拳时,右手臂与拳头依次收回,回到起始位置。

    掌握正确的出拳姿势和发力方式看似简单,其实需要一段时间的练习才能掌握。你需要大量的练习形成肌肉记忆,练到你完全不需要思考就能打出来。另外,可以通过背部训练和负重爆发训练来增加出拳速度和力量。

    这些看似平常,实际上都有迹可循。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