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一十六章 董仲舒故里-《带着神龙回娘家》
第(3/3)页
董仲舒既董仓之孙,他常年埋头读书立说,并不理家计,以致“三年不窥园”。&1t;/p>
董仲舒有个姐姐,结婚成家后,就住在东庄园,主持那片田产。董姐大面积种植桑树,养蚕缫丝,用部分丝线缀连竹简,供弟弟董仲舒著书立说。&1t;/p>
当时常闹洪水,东支流屡次滚溢。东庄园居民及佃农为求安居,几次东移。于是,与董家庄距离逐渐加大,形成相距二三里的一个新村庄。&1t;/p>
董姐经营有方,待人厚道,很受居民及佃农尊重。又加董仲舒在朝成了大官,在她去世后,人们便把东庄园叫做“董姑庄”。后来沿写成了“董故庄”。&1t;/p>
隋开皇二年,棘津州来了个新县令,见县衙破烂不堪,十分烦愁。他认为县城乃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如果城池形象好,便能理顺全县百姓心绪。反之,必生异端。&1t;/p>
于是,召集全县士绅名流,到多村宣讲,有钱者出钱,有物者供物,无钱无物者出力,选择个吉日良辰,在县城大兴土木。&1t;/p>
古时,凡大兴土木,先要祭天,请老天爷保佑施工顺利。于是,在县城南门外的天坛庙做了一应准备,在吉日良辰到来之时,庙外锣鼓齐鸣,庙内焚香点纸,和尚道士们做着法事。&1t;/p>
忽然,狂风由北席卷而来,立时变得天昏地暗。香案倒了,和尚导师们不得已缩到墙根儿底下,百姓们也急急散去。&1t;/p>
有一阵龙卷风,把已焚烧的纸灰和待焚的纸钱都卷上了天空,像个暗红色的大瓮风筝,飘飘悠悠,一直到了城东十几里处的董家庄上空。&1t;/p>
此时的董家庄,虽然经历了大乱岁月,董仲舒的后代也早已迁往长安,因为历代官员与百姓都对其精心保护和修缮,他那豪华的故居和后花园还挺完好。&1t;/p>
待县城上空的“大瓮风筝”飞到董家庄上空时,风却立刻停了,“大瓮风筝”正好落在了董子府邸之中。&1t;/p>
村里的百姓正为这突起的龙卷风皱眉,风停了,不由得松了一口气。眼见一个黑呼呼的大瓮落到了圣人老宅里,便纷纷去看究竟,原来是一大堆纸灰。&1t;/p>
新县令主持祭天,天却使了这么一手,急得他抓耳挠腮,心想:“难道这吉日良辰看错了?”耳听锣鼓声没了,人都散了,正不知如何是好,忽然有人来报,说烧的那纸灰,全落到了董家庄董子爷府邸。&1t;/p>
新县令先一愣,随催轿夫顺轿。他上了轿,让轿夫一溜小跑,抬着他到了董家庄董仲舒故居大院。&1t;/p>
当新县令看到地上的纸灰堆,听到百姓们的议论,不仅向那正堂躬身行了一个大礼,口中念道:“真正的吉日良辰,天助我也!”随转身向百姓们喊道:“上苍圣明!新县址选定圣人诞生之地,凭这方风水,定能安邦兴国!真是吾棘津州仕民的福分!”&1t;/p>
于是,便在此建起新县城。&1t;/p>
新县城建成以后,董家庄村名废,称棘津州县城。&1t;/p>
宋靖康元年,即金天会四年,一场特大洪水,冀中冀南一带,成为一片汪洋。棘津州县城也被冲毁。&1t;/p>
平民百姓死亡者多,远奔者众。至天会十年,县城又向西移三十里,在刘马村建了新城。刘马村村名废,仍称棘津州县城。也就是二十一世纪任强穿越前的县城。&1t;/p>
&1t;/p>()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