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零六章 平津失守-《胜利之钢蚁雄心》


    第(3/3)页

    与此同时,山西阎锡山增派部队赶赴集宁、丰镇,与南口形成犄角之势,与汤恩伯部共同抵御日军的进攻。

    8月8—14日,华夏的南口守军,与日军展开激烈争夺战,在飞机大炮的轰击之下,阵地上的工事几乎夷为平地,华夏士兵在倒塌的工事里,身陷焦土依然抵死相拼,誓死坚守阵地,与日寇殊死搏斗。

    南京军委为扭转南口被动挨打的局面,命令晋绥骑兵秘密集结于察哈尔以北,意图从侧翼分散日军对封南口的攻势,当日军感到来自察北的压力之后,遂将主要的进攻方向,由南口改为了张家口。

    8月21日,张家口失陷。使南口处于腹背受敌之困境,而所增援的部队又迟迟未到,导致防线漏洞越来越大,最终南口沦陷,察南屏障丧失,察哈尔全省迅速为日军所控制,日寇的铁蹄直指山西太原。

    当南口战事一起,阎锡山等山西诸将都急了眼。

    之前对于中央军和川军的增援计划,阎锡山等人还有些不以为然,尽各种敷衍拖沓之能事。

    如今日军的兵锋势如破竹,顿时被吓得哇哇的一通乱叫,不但希望中央军和川军尽快入晋,协助晋绥军防守山西与绥远,就连平日里看不起的八路军和陕军,也是一日三请。

    鉴于华北日军攻势凶猛,而华北战事危急万分,川军必须尽快出川参战,南京军委下令,正式启动第二十二集团军,总兵力近十万人。

    该集团军由川军老将,邓锡侯出任总司令,下辖三个军,其中第四十一军,军长是孙震将军,下辖三个师,即122师(师长王铭章)、123师(师长曾宪栋)和124师(师长由孙震兼任)。

    第四十五军,军长邓锡侯(兼),下辖三个师,即125师(师长陈鼎勋)、126师(师长黄隐)和127师(师长陈离)。

    以及第四十七军,军长李家钰,下辖二个师,即第104师(师长李青廷)和178师(师长李宗舫)。

    接到川军出川通报的刘亦诚司令,却想起了一些不愉快的事情。

    在另一个时空,这支北上抗日的川军,成了臭名昭彰的“匪军”,该集团军还没出川,就想到了留守的问题。

    比如第四十一军,就留下了123师看守涪城,后来又为了保证该军北上抗日的补给问题,该师又派出了369旅,留驻陕西西乡,成了西乡兵站与运输中转站。

    而第四十五军,也是有样学样,留下了126师看守广元,另派独立17、18两旅,以及一些地方的民团,沿途设立兵站和后勤补给点。

    在另一个时空,李家钰的四十七军,本该驻防在大凉山的西昌一带,然而由于某个小蚂蚁的蝴蝶效益,导致该支军队一直留在了涪城,而原本该驻防于涪城的四十一军,却随邓锡侯将军去了陇南县。

    若按另一时空的演变,二十二集团军的破事还没完。

    一行七八万人的川军部队,刚从四川跋涉到西安,正准备开赴山西时,李家钰的第四十七军,又被南京军委以另有重用,从该集团军拉了出来,留驻在长治一带,导致该部川军严重缩水,到了太原时只有五万多人马。

    真正让刘司令受不了的是,这五万多川军将士,可算是丢脸丢到姥姥家了。

    他们在刚出川时就被谣言蛊惑了,居然相信“到西安补充装备”,因此纷纷将枪支埋藏起来,作为日后“重起炉灶”的本钱,从而将破旧不堪的枪支带走充数。

    然而,该部川军到了西安后,又没得到及时的补充,以至到了山西时兵不像兵、官不像官,直令人怀疑他们是土匪下山,阎锡山只拿出20支冲锋枪搪塞,导致川军用极差的武器,与日军打了一场遭遇战。

    更离谱的是,该集团军进入二战区后,南京军委发了一笔兵站费,但邓锡侯用人不当,任高参刘精一为兵站分监,这厮待战事一爆发就逃之夭夭,将这些军费装入他私人的腰包,导致前线官兵缺医少药,连粮食都无法保证。

    该部军队只能“就地征发”,如同土匪抢劫一般,让川军的名声臭不可闻。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