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四章北京城中的生意-《大明公务员》


    第(2/3)页

    有一些轻重不分。

    而今天津情况是太紧急了。

    比如天津河道不疏通好,将来河北一下大雨,河水一定会倒灌,太过紧急了。何夕不得已才允许的。他宁肯单独从军中拨一部分人出来,专门做这个,就好像铁路兵一样,成立河防军,或者漕兵。

    只是何夕明白,军中太过复杂了。而且军中情况影响太大了。

    一旦出事,牵一发而动全身,何夕不能预料后果,所以,他也不敢在军中轻易推动改革。

    何夕也与申国公邓镇透过口风,他有意将水利工程与北京城营造工程一样处理。

    之所以如此,就是因为水利工程从来是贪腐的重灾区,也是百姓避之不及的重役,莫道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元朝因黄河治理工程,而失去了天下,这个经验教训,不能不吸取。

    虽然说,何夕也明白,将水利工程交给私人来办,就没有贪污了吗?

    不可能。

    但是最少不会那么明目张胆,也有这样几个好处。

    那就是,百姓不用无偿劳动,因为一旦无偿劳动,官吏对百姓的压榨,都是令人发指的。基本是到后世,很多工程之中,也都会死人的。在这个时代更是,但是问题是,服劳役死了也就是死了。官府压着,百姓什么也得不到。民间故事之中,有太多服劳役,一去不复返的故事。连魂魄都不能归乡。

    而包给其他人,最少死人是要赔偿的。从官府直接压迫百姓,变成了间接。当然了,何夕用脚趾头就能想到,一定有官府帮助这些大公司压迫百姓的。但这是需要成本的。

    这些公司,也要权衡,在动用政治资源平事,或者喂饱贪官,给工人抚恤金这三件事情上,哪个代价更大。

    更不要说,真要出了事情,官府会毫不犹豫地推到这些公司上,而这些公司即便有后台,在整个大明官府体系面前,也是弱势的。到时候,会面临整个公司罚没,甚至牵连后台的可能。

    更不要说,以利润为核心的商业机构,以行政为核心,根本连成本这个概念都没有多少的组织之间,谁更省,功效更高的问题了。

    邓镇是看好这一块地。所以,他不想让李景隆过来抢食。

    毕竟,邓镇看得明白,这样的工程,看似朝廷招标,但是最吃政府资源了。邓镇作为申国公,在这一块上,只要其他国公不下场,邓镇就没有对手。

    而李景隆恰恰是其他国公。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