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页 来富家的愣住。 小孩很失望。 ——原来不是每个大人都像爸爸妈妈一样说话算话啊。 来富家的只顾高兴几分钟就把东西卖出去了, 以至于忘了先前的承诺。 小孩的表情让她想起来了,立马笑着说:“年龄大了,记性不好, 瞳瞳别跟我计较。咱们这就去买。” 小孩不信她, 转向妈妈。 小芳:“大人都说话算话。” “是呀。”来富家的伸出手, “走。奶奶带你去买。” 小孩没有把手递过去,“我知道哪儿有卖的。” 来富家的配合他, 佯装好奇地问:“哪儿?” 小孩抬手一指, 正好是不远处的供销社。 来富家的立即夸赞:“瞳瞳真聪明。” 小芳道:“给他买一两就行了。家里还有。” 来富家的知道小孩不缺吃的,信以为真, 可是又不舍得买奶糖——太贵了, 硬糖又觉得拿不出手,就给他称一把软糖。 小孩很想念糖果,只要是糖他才不介意什么糖。 两个衣兜塞得满满的,高兴地蹦蹦跳跳,大声喊:“妈妈!” 来富家的慌忙说:“慢点,看着路。” 小孩慢下来,到小芳跟前猛一跳:“妈妈!” 小芳佯装吓一跳。小孩乐得哈哈大笑。 “高兴了?”小芳无奈,“奶奶给你买糖, 有没有给奶奶几个?” 小孩忘了, 侧身让来富家的自己拿。 来富家的摆手:“我不爱吃这东西。” 小芳才不信, 以前方剑平分糖的时候她可积极了,“你拿走几个吧。他天天喝麦乳精, 再天天吃塘,要不了多久牙齿就吃黑了。” 小孩好奇地问:“为什么啊?” “因为牙齿里有喜欢吃糖的虫子。你不吃糖,虫子没得吃就死了,你刷牙漱口的时候就把它吐出来了。你喜欢吃糖, 虫子在你牙齿里有糖吃,它就不愿意走了。” 小孩吓得脸变色。 来富家的忙说:“别吓唬他。” 小芳:“不是吓唬。吃多了确实有。” 小孩为难急了。 小芳:“给奶奶一半。你留一半吃了没事。” 小孩立即把一个兜里的糖果都清空给来富家的。 小芳给他戴上手套:“瞳瞳这么乖,虫子肯定不敢吃你的牙齿。” “瞳瞳最乖啦。”小孩被夸奖很开心,“妈妈,你也吃。” 小芳拿三个,“妈妈要一个。爸爸和爷爷一个。”说着放他手里。 小孩捧着糖果去找爸爸和爷爷。 来富家的忍不住说:“瞳瞳被你们教的很好。” “主要是方剑平喜欢打他,他不敢太调皮。”小芳道。 来富家的点头:“剑平确实不怎么惯着他。不过小孩子疼归疼,该教训的时候也不能心慈手软,不然时间长了他咂摸出味儿就不怕了。” “是呀。该卖完了吧?” 来富家的踮起脚往两侧看了看,“差不多了。哎,你说咱们下午还来不来?” “咱们村两百来户,我大概看了一下这两次差不多四十户,下午恐怕还得来两趟。” 来富家的说:“应该一次就差不多了。” 小芳转向她:“老太婆来了?” 村西头的人都知道“老太婆”只有一个,那就是她奶奶高氏。 来富家的先前忙着洗猪下水,到了这儿怕没人买又怕有人来查,以至于压根没注意到高氏来没来。 小芳这么一说,来富家的稀奇,“对啊。你奶奶呢?她家人多工分多,分了不少肉和鱼。不可能留着自己吃吧?” “老小的孩子满月了没?” 来富家的点头:“满月了。不过没办满月。她先前想办,不知道谁说的,要办就比照瞳瞳那会儿办,否则咱们都不去。后来就没影了。” 小芳:“那离百天还早?”看到来富家的点头,忍不住笑了。 “笑啥?”来富家的被她笑的奇怪。 小芳敛起笑容,“老太婆那么精明,肯定等着确定没事了才会把东西拿出来。比如这会儿有关单位也该知道咱们摆摊卖东西了。中午不去找咱们才算安全。现在没来,多半是还在开会讨论。别看老太婆不识字,大概流程她还是知道的。” 来富家的点头:“你奶奶那个人,看起来啥都不懂,其实啥都懂。” “别聊了,走了!” 张支书的声音传过来,小芳起来,就看到斜对面她八婶已经收拾好盛肉的盆和装蛋的篮子。 小芳道:“爹,你载着瞳瞳先走吧。我和方剑平走着回去。” 小孩立即跑过来伸出小手。 小芳下意识问:“怎么了?” “抱抱啊。”小孩说的理所当然。 方剑平过来拎起他,“跑来跑去不嫌累,让你回家你要抱抱了。不用你走着回去,坐车。” 小孩使劲摇头:“不要坐车,不要坐车。” 张支书看到胖丫过来:“让你胖姨抱着你,坐她腿上。” 这个可以有。 小孩立即朝胖丫招手。 胖丫已长成大姑娘,瞳瞳还是个小不点,单手抱他都能抱住,空出的那只手朝他屁股上一下,“这时候知道我是你姨了?” “我知道啊。”小孩歪着小脑袋承认。 胖丫戳戳他的额头。 小孩皱眉。 胖丫连忙把他放车上,就怕慢一点他闹着要妈妈。 “哎,等等,等等!” 小芳等人停下,回头看到一群五十来岁的老太太正往这边跑。 “难不成又是来买东西的?” 方剑平看过去,她们衣着整洁,头上也没有包着毛巾,都是戴着唯有去商店才能买到的帽子,“这个年龄的人都退休了,不可能是有关部门的人。” “哎,我说,你们这么着急走干嘛?又不是倒卖商品,谁还能不让你们卖啊。”率先跑过来的小老太太撑着腰喘着粗气说道。 小芳笑着说:“您误会了,我们卖完了。” “不不——不是刚拉来?” 小芳点头:“东西不多,很多人不敢卖,只有十几户,一家一两斤肉哪经得起卖啊。” “那听你的意思,你们还有?” 小芳:“有是有,可能得下午。” “为什么?”随后过来的人看一下天色,“这也没到中午啊。” 方剑平:“回去给那些怕摊上事的村民做思想工作。” “这样啊。那你们下午几点?” 小芳:“两三点吧。” “那是两点还是三点?你总得给我们个具体时间吧。” 方剑平笑着说:“做思想工作哪说得准啊。” 几个小老太太想想也是这个理。 率先过来的那位就说:“你们回去告诉他们,卖自己家的东西没事。” 张支书听她说的这么笃定,忍不住过来:“你是不是听到了什么风声?” “我儿子就是分管这一块的。”老太太知道农村的鸡蛋富裕,可她家没有农村亲戚。邻居家里有,让亲戚送过来她去买,还得等天黑。搞得跟特务接头似的。 现在不用担风险,还比找邻居买的便宜,老太太就没瞒张支书,“我儿子的领导说了,没人卖东西不行,上面过来查看解释不清楚。要是买来转手卖,又容易担风险。像你们这样卖自家种的最好。你们历史清白,根正苗红,有人想找事都没法找。” 此言一出,张支书踏实了。 张庄众人也踏实了。 小芳也踏实了。 虽然她知道世道越来越好,可道路是曲折的。可以说九二年之前,在除了经济特区以外的城市,经商这条路上都充满了风险,一不小心就会被扣上投机倒把的帽子。 轻则一年,重则能判十年。 小芳道:“那我们两点过来。我们村只有学校有表,时间可能不会那么准。” “你们来晚了没关系,可千万别来早。” 小芳笑了:“怕你们来晚了东西又没了?” “是呀,是呀。” 小芳点头:“行。” “你当家吗?”有个小老太太忍不住问。 来富家的说:“她是我们村支书的闺女。”指着张支书,“这个就是我们的村支书。” 一群人放心下来,就催小芳等人赶紧回去给乡邻乡亲做工作。 不需要小芳出面,来卖东西的这些人一个个都是能说会道的主儿。 比如王秋香,比如一枝花,比如来富的媳妇。 她们这些人回到村里就宣传,卖自家的东西没事,有关部门的同志的老娘亲口说的。 上面要是追查起来,第一个就得查那个同志。 有人在前面顶着,有关部门的家属还找他们买东西,村里那些怕担责任,只想占便宜的人立即找张支书询问,什么时候还去。 大家有钱了,心气顺了,村里的矛盾少了,张支书这个一把手自然也能轻松一些。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