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4章 后出师表-《汉末三国志》


    第(2/3)页

    最难于判断的,是战事。当初先帝兵败于楚地,这时候曹操拍手称快,以为天下已经平定了。但是,后来先帝东面与孙吴连和,西面取得了巴蜀之地,出兵北伐,夏侯渊掉了脑袋;这是曹操估计错误。看来复兴汉室的大业快要成功了。但是,后来孙吴又违背盟约,关羽战败被杀,先帝又在秭归遭到挫败,而曹丕就此称帝。所有的事都是这样,很难加以预料。臣下只有竭尽全力,到死方休罢了。至于伐魏兴汉究竟是成功是失败,是顺利还是困难,那是臣下的智力所不能预见的。

    【争议】

    关于《后出师表》最大的争议就是这篇文章未必是诸葛亮所作,首先《后出师表》在《三国志》以及《诸葛亮集》(注1)中都没有记载,是出自《张俨默记》。

    张俨是东吴的著名学者,在蜀汉灭亡不久后死去,诸葛亮在世时,张俨应该已经出生,但年龄估计不会太大,所以张俨从出身,从年龄上来看,基本不可能是《后出师表》的作者,这篇文章也应该是其转载的,后来可能被习凿齿编辑到《汉晋春秋》之中(注2),最终被裴松之补充到《三国志》里。

    之所以会出现作者是不是诸葛亮的争议就是因为这篇文章的出处离的有点远,如果《三国志》或者《诸葛亮集》中有记载,那基本就不会有这些争议了。

    对于我个人而言,我采取的历史材料基本遵循以下原则,首先要有一个出处,其次立场没有问题、没有什么矛盾之处,然后能合情合理,不要太夸张,最后最好是一手材料,基本这些都满足的,我都认可为正史。

    以这个标准来看一下《后出师表》,首先有记载出处,并且是可以说是有一手材料记载,并且也没有资料记载《后出师表》是其它人写的,也就是说也没有什么矛盾,作者和诸葛亮也联系不大。

    再看一下合不合情理。

    历史上《出师表》和《后出师表》相隔时间并不远,中间就也就差了两年时间,看似诸葛亮没有必要短时间内连写两篇,但实际上诸葛亮很可能也没办法,为什么?因为第一次北伐是以失败而告终的。

    如果胜利了,诸葛亮的确没必要写《后出师表》,但如果输了就是另外一回事了。第一次北伐失败后,可以预见必然有一波掀起反对北伐的浪潮,诸葛亮为此在写一篇《后出师表》反驳他们还是很有必要的。

    从《后出师表》的内容来看,也的确如此,所写的内容重点都是蜀汉不应该放弃北伐,哪怕有风险也应该继续北伐政策,而且写的也诚恳,很现实,诸葛亮在里面就没有保证过北伐一定会成功,但就算不成功也要打。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