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1章 最后的北伐-《汉末三国志》
第(2/3)页
为确保将来作战中的军粮供应,诸葛亮在斜谷建立了邸阁,又发明了流马。这样,诸葛亮一方面在预定战场可以储备相当数量的粮食,又有了“木牛”、“流马”这些先进的运输工具,为其尔后作战,提供了较为可靠的供应保障。
在诸葛亮休养生息的三年里也不是完全无事,南方就有刘胄作乱,不过很快就被马忠所平定。讨平刘胄后不久,牂牁郡、兴古郡的獠人又起兵作乱,马忠令张嶷前往讨伐,招降其众两千余人,送往汉中用以充实蜀汉的北伐军队。
蜀汉北方三年之内无战事,诸葛亮经过养士训卒三年备战,北伐曹魏的条件日渐成熟,遂遣使入吴,与东吴商定共同攻魏。
然而曹魏大将军、西线主帅司马懿对此也早有预料,他在关中一带大规模开展屯田,数年下来也是收获颇丰。
司马懿之弟度支尚书司马孚认为要擒敌获胜,应该先有准备,每次诸葛亮入侵关中地区,边境的士兵不能抵挡,需要调集中央军队奔赴战场,仓猝间总是来不及准备,应该预先选出步骑二万部队,分为两部,以作交战之用。他又建议,关中地区连年交战,粮食物资储备不足,应该从冀州调集农夫五千人屯于上邽,秋冬训练,春夏屯田。这些建议都被采纳,于是关中物资充实,对待蜀国的进攻也有应对。
蜀汉和曹魏的再一次大规模交锋,一触即发。
【阳遂之战】
建兴十二年(234)春,诸葛亮第五次亲自率兵北伐曹魏。据《晋书》记载,这次诸葛亮又率十余万大军(注1)出斜谷,在郿县的渭水南原筑垒。天子为此而忧虑,派遣征蜀护军秦朗督统步骑兵二万人,受司马懿节度。一开始诸将打算驻军渭北以待敌,司马懿说:“百姓积聚的粮秣财物都在渭南,这是必争之地。”即引军渡河,背渭水而筑垒。后又对诸将说:“诸葛亮若是个勇者,应当出武功,依山而东进。若西上五丈原,则我军就无事了(注2)。”诸葛亮果然上五丈原,并将由此北渡渭水。
司马懿派遣将军周当屯兵阳遂以引诱蜀军。过了几天,诸葛亮不动。司马懿就说:“诸葛亮欲争高地不向阳遂,他的用意我知道了。”派遣将军胡遵、雍州刺史郭淮共同在阳遂守备,与诸葛亮会于积石。在高地前接战,诸葛亮不得前进,回到五丈原。当时有一长星坠在诸葛亮营垒中,司马懿就此知道诸葛亮必败,派遣奇兵从后面抄袭蜀军,斩首五百余级,俘虏千余人,降者六百余人。
据《三国志·郭淮传》记载,青龙二年(234),诸葛亮出斜谷,在兰坑(注3)处屯田。当时司马懿屯兵渭南。郭淮估计诸葛亮一定会争夺北原,主张先占领,很多人对此不以为然。郭淮说:“如果诸葛亮跨过渭水登上北原,就可以连兵北山,断绝陇道,惊吓臣民和胡人,此乃国家安危之大患。”司马懿同意这种观点,于是让郭淮屯兵北原。
第(2/3)页